10月29日,张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古籍保护修复中心主任赵烑丽馆员应邀为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师生举办了一场关于古籍修复的专题讲座。
赵烑丽馆员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为依据,系统介绍了古籍的“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法,并对经部(11类)、史部(14类)、子部(15类)、集部(12类)以及丛部(5类)所涵盖的古籍内容进行了细致讲解。她还以国家图书馆所藏清宫古籍善本集《天禄琳琅》的抢救性修复项目为例,深入剖析了影响古籍保存的主要病害因素,包括微生物、昆虫和酸化问题。赵老师详细讲解了古籍修复中针对霉变文献的处理方法及纸质文物的脱酸技术,并分类介绍了黑皮蠹、花斑皮蠹、窃蠹、书虱等蠹虫对古籍的危害及相应的馆藏防治措施。

赵烑丽馆员还向师生们介绍了常见的古籍装帧形式,包括竹木简、帛书、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并对每种装帧形式的起源、流行时期、发展演变及样式特点作了全面阐述。在此基础上,赵老师结合大佛寺文物研究所古籍保护修复中心近期完成的纸质文物修复案例,详细讲解了揭取、清洗、补全、托裱、装订等修复流程与具体操作方法,并介绍了古籍修复实践中需遵循的“七要、八法、五制止”行业规范。她特别强调了古籍修复中分类处理、环境控制、材料适配的实践要求,以及抢救优先、最小干预、可逆操作等核心修复原则。

专题报告结束后,赵烑丽馆员陪同部分师生参观了大佛寺文物研究所古籍保护修复中心的纸质文物修复室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纸质藏品修复项目。师生们就古籍装帧形式、书画揭裱与清洗等技术问题,与赵老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本次专题讲座不仅拓宽了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了他们对古籍保护理论与实操的理解,也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产学研结合的深化奠定了扎实基础,对推动文博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